查看原文
其他

长城举报比亚迪:小心内斗为外人所趁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06-03
长城把比亚迪举报了,举报理由是比亚迪混动车型使用常压油箱,涉嫌存在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其实友商(竞争对手)互相拆解对方产品,向主管部门举报,这没什么稀奇的,从国家和消费者角度,也有利于提高全行业的产品质量,是好事。

但把举报公开,当众发难,就是另一回事了。选择在比亚迪发布宋pro dmi冠军版的当天向全社会公开,一经公开立刻冲上热搜,营销味道太浓,典型的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还伤不到对方八百,实在难以理解这种奇怪的做法。

关键,举报并不专业。

国标检测是有标准的,可以理解为应试考试,比如比亚迪指出的需满3000公里以上等,长城在举报中特别点出来“常压油箱”,并与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联系起来,有混淆视听的味道。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并没有要求必须使用高压油箱,而且明确要求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汽车油箱压力应设定为不高于2.5kpa,这是常压油箱的范围。

所以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还是高压油箱,并不违反标准,重要的是在国标要求的检测条件下,是否达标。

当然混动车型由于发动机并不一直使用,导致油箱内油气积压,压力更高,但国家从未要求混动必须使用高压油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非常不专业,不像是技术部门做的事,更像是宣传、营销部门又或者一个不懂技术的老板做的事。

而且从消费者角度,高压油箱使用并不方便,比如加油的时候需要等油箱泄压,高压也会带来更多风险。解决混动油箱油气积压问题其实特别简单,也未必会导致污染排放不达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如果一直不用发动机,那就两周或一个月定时强制启动发动机,烧一烧就行了,而且还能延长发动机的寿命。

再次强调下,国标检测是应试考试,检测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检测才能出具有法律效率的检测证明。小镇之前在《别成为那个任由宰割的“羔羊”》提到某品牌鸡蛋,特别擅长营销,为了主打自家蛋特别安全,做了三百多项检测,但按照国家标准,鸡蛋的检测项目就是几十项。
检测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如果对一种食品进行根本不相关的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检测机构根本无法开具带有“CMA”标志的检测结果证明,没有这个标志检测就没有法律效力。

怀疑长城的这次送检,也存在类似情况。进行检测的中汽研天津显然知道国家标准规定,既然知道没有达到3000公里的要求,必然明确告知了长城方面,而且提供的检测证明一定增加了特别说明和免责条款,比如特别标注排放不达标的检测结果是在里程数不足3000公里的情况下的检测,不代表送检的车辆污染排放不达标等等。

这是最基本的检测要求,相信中汽研天津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敢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证明,轻则暂停汽车检测业务,重则取消汽车检测资质,还要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得不偿失。

相信长城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最基本的常识,但还是拿着不符合国家标准、没有法律效力的检测证明向主管部门举报,更选择向社会公开,这种做法显然利用了公众对第三方检测不了解,把一种特殊情况下的不达标结果刻意引导为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做。

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过去一个月了,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回应,先不说需要时间处理,一个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报告也不值得进行回应。

当然,如果中汽研天津胆子大到宁愿自爆也要帮长城,那就另说了。

为什么要强调检测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限制条件,想要达标或者不达标实在太简单了,比如使用特殊燃料,又比如找一辆过了3000公里磨合期的车但硬是几个月不开,每天暴晒、摇晃促使汽油挥发,再甚至故意制造故障等等手段,想要测出来污染排放不合格轻而易举。

前面说到,混动车解决油气压力大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定期强制启动发动机,比亚迪已经申请了定时启动发动机的专利,在长期停驶后会自动启动发动机,这应该是汽车行业从业者很清楚的常识。

当然,由于更多更详细的信息还没有公布,并不清楚长城的检测到底有没有问题,还需要等待官方的披露。

比亚迪从不符合国标角度出发直接否定长城举报的法律效力,应对得当,不宜错误解读。

在专业性问题之外,对于长城的做法,小镇个人难以接受,更有些担心,不是担心国内,而是担心国外。

国内消费者对于环保问题其实并不关注,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长城拆解比亚迪汽车后,向主管部门举报的竟然只是污染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从法律上讲,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问题很严重,而且在7月1日即将实施国六b标准的时候,点出来这个问题,对比亚迪伤害不小。

但消费者不管这些,反而会对比亚迪更加信任,这就是颇令小镇奇怪的地方。
如果是为了借助监管力量打击比亚迪,那就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有理有据,而不是拿出来一个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无效检测结果无效发难;
如果是营销手段,想要争取消费者支持,化解销量不断下降的危机,那就该选择消费者更加关切的点。

说直白点,对比亚迪而言,负面新闻对销量影响几乎没有,因为买比亚迪的和批判比亚迪的根本不是一个群体,分化极为明显,搞出来这样一个负面新闻,舆论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真正因为一个负面新闻改变了购买比亚迪打算的消费者有几个呢?因此放弃购买其他品牌选择购买长城的又有几个呢?

现在的做法,两头不沾,还把监管部门得罪了。站在政府角度,有问题说问题,但制造舆论施压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声明的内容,明显是暗示三大主管部门不作为,这是想干啥?

的确,汽车领域确实存在监管弱的问题,检测也一直存在各种技巧。就跟汽车工况油耗一样,有几个人现实中能跑出来标称的工况油耗?

一家汽车品牌,不务正业,不去好好提高自己的产品力,天天琢磨这种内耗的营销手段,舍本逐末。

这几年国内自主汽车品牌销量下滑最严重的就是长城和五菱。五菱有其特殊性,所在的城市前几年没能忍住,也开始学其他城市搞房地产,结果抄了个尾巴,以城市信用融到的钱打了水漂,短短几年从一个发展实体产业的样板变成了债务危机的典型,五菱也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加上股权结构的限制,研发投入不足、升级失败,销量极为惨淡,2023年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30.4%。

但长城不应该啊,技术储备远强于五菱,前几年还对比亚迪、理想等品牌不屑一顾,然而2023年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高达41.7%,在国产品牌降幅位居前列,而比亚迪同比上升77%,销售总量上,比亚迪突破50万辆,更是长城的4倍,差距太大了。

现在长城一直倚重的SUV,遭到理想和比亚迪等品牌的打压,尤其比亚迪宋对哈弗H6冲击很大,但在这种情况下,长城仍然没有好好提高自己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是频频贬低友商,这怎么能行呢?

更严重的是,长城这几年在营销上屡出昏招,得罪了不少消费者。

比如在成都车展欧拉闪电猫亮相的时候,PPT公开出现“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的字样,主打女性可以理解,但真的要放弃男性市场?这可是汽车啊,总不能解释为激将吧。

又比如车型命名上,过于肆意,什么“哈弗初恋”“欧拉樱桃猫”“玛奇朵”“拿铁”,令人不明所以,而且从现实的角度看,一辆叫“初恋”的车,有多少人敢买?比如一对情侣买了“哈弗初恋”,过几年分手了,这车开还是不开?又比如一对夫妇,丈夫如果说买“哈弗初恋”,老婆是初恋还好,如果不是呢?

小镇特别遗憾是,长城掌门人姓魏,前几年比亚迪拿“魏”商标跟长城换了“巡洋舰”,本来是好事,可长城有些糟蹋“魏”的商标了,起名“魏牌摩卡”,曹操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还比如车型颜色,推出所谓的“原谅绿”,这蹭热点也不想想消费者怎么想?

这些奇怪操作非常令人不适,平白制造消费障碍,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长城这几年销量下滑如此严重。

卖车就好好卖,搞“她力量”品牌没问题,但一定要搞清楚“她力量”到底是什么,要走正道,正如真正的女权是平等自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而不是片面强调权利拒绝义务的“极端女权”。

环保问题在国内确实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也绝不会影响比亚迪在国内的销量,一份不符合国家检测标准、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证明,也不可能发挥任何实际作用,长城反而受损更严重。

资本市场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长城公开声明后,比亚迪股价当天跌了2.41%,但长城却跌了6.17%,长城从21年下半年最高的69元一路跌到20多元,说明了资本市场对长城的态度,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发展成这个样子,实属不该。

小镇更担心的是海外市场海外消费者其实对于所谓的燃油排放标准也不太在意,而且中国的汽车排放标准比欧洲还高。比如国六对家用轿车每公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限制分别为0.5g、0.035g、0.003g,而欧六标准则为1g、0.06g、0.005g,中国国六整整比欧六标准严格了一倍。

中国和欧洲本就是全球对汽车污染物排放要求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之所以设置如此严格的排放标准,也是为了促进国内汽车的转型升级,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客观上也起到了遏制大排量进口汽车的作用,毕竟以中国排放标准升级的速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燃油汽车的极限,也就出现了三缸车的设计。

现在长城跳出来拿污染物排放说事,还混淆了特殊工况和国标检测的差异,很容易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倘若我们内部有些人甚至里应外合,公然向“洋大人”告状,甚至有可能出现限制比亚迪乃至所有中国汽车品牌的事情。

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显而易见,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的主力之一,这几年已经逐步完善了海外销售网络,为了出口还自组船队,其他国产品牌也在加速海外布局,今年上海车展,奇瑞就邀请了一千多家海外经销商。

这种关键时刻,正是需要国产品牌对外团结的时候,闹出这么一出,往小处说是营销玩花火砸了自己的脚,往大处说不免有破坏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嫌疑。

相信长城本意绝非如此,但需要深刻反省一直以来营销手段上的问题了。
如果,只是说如果,真的有某个国家拿“长城举报比亚迪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做文章,抹黑中国监管体系不作为,以此质疑中国汽车品牌,推出针对性遏制中国汽车品牌出口的政策,那么在中国消费者眼中,长城会变成怎样一个形象?

最后,也希望比亚迪能吸取教训。
现在比亚迪拥有的名望已经超过了比亚迪实际的产品力,比亚迪不是神,几年时间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上打磨优势已经很不容易,在汽车的其他部件仍有短板。
现在舆论已经把比亚迪捧上了“中国品牌之王”的宝座,这是荣耀,更是压力,一定要提高自我要求,尽快补上短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不是好事。

希望国产品牌能够更加聚焦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少搞歪门邪道,损人未必利己。

需记住:兄弟阋墙,还要外御其侮。


其他文章推荐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铸就决胜未来的“屠龙刀”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底蕴决定未来
 48小时未发文,点击这里  ■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2023”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